花鼓发展
萌芽阶段,
即地花鼓阶段,其声腔为一唱众和,唢呐锣鼓伴奏。这便是岳阳花鼓戏的雏形。现今岳阳花鼓戏传统剧目中,还保留着的《五痴》、《五展》、《十送》等剧目中,可以看到那种对子歌舞演唱形式的影子。
成熟、成型时期
同治十一年(1872)《巴陵县志》记载:"乡民搬演小戏,终岁不休,……"这时的岳阳花鼓戏已是比较成熟的小戏剧种了。从
同治时盛行的"小戏"开始,到光绪时角色、行当的日益丰富,岳阳花鼓戏进入了逐步完善的阶段。花鼓戏的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时期的社会状态。早期的“剧”主要扎根于农村。通过一代老艺人的描述,当时的“剧”演出已经相当火爆,每个主要节日都组织了演出。过年的时候,相邻的几个村子联合起来,给一个对唱大戏,或者叫旁边的几个村子,让每个队唱大戏,比活比试技艺,在比较中互相协商,学习。家家都利用这个机会来接亲朋好友。或者平时老年人长寿,家境好的房子的时候,邀请老年人喜欢的球队来演出。总之,人们以各种名义寻找机会,创造机会,组织演出活动。那时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但戏剧班很多,很活跃,不需要很多财物。主要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天籁白莲的“剧”,终于成为中国戏曲白花院之一,并有了更加高雅脱俗的名称花鼓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带动人文进步,人们的信仰受到尊重,精神自由飞翔,东罗华北极在现阶段有了质的飞跃。这个麻省唯一的国有剧团得到了大力支持,演员们经过各种学习,剧团设备更加完善。
花鼓戏在这个时期下到农村的田地里为老百姓演出。从上面脱离县市,登上现代氛围的城市舞台,给城市观众带来新鲜的艺术体验。这个地方的剧种通过各种运动不断尝试接近观众,逐渐成熟完善。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多媒体的全面覆盖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戏剧行业逐渐没落。市场上充满了各种文化因素,人们眼花缭乱,没有休息的时间。慢慢地,进入程序化的话剧,开始受到人们的冷落。
花鼓起源
花鼓戏源出于汉族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
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汉族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
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
花鼓现状
湖南花鼓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的写照,曾经拥有一大批热爱的观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花鼓戏被人遗弃了
面临严峻的现状是:一方面,观众对于戏曲艺术情感的不断淡化;另一方面,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今电子网络、互联网的发展,这些传媒工具给民间传统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使得一些“歌厅文化”充满着市场,造成了湖南花鼓戏观众急剧流失。当年数量众多的湖南花鼓戏剧团,如今只剩寥寥无几,由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一些坚持排练演出的剧团正为生计而苦苦挣扎。老一辈的戏剧家相继过世了,致使湖南花鼓戏的市场现状,一些好的演员转业了,全省从事湖南花鼓戏表演的人员从上万人锐减到数百人,上千种传统剧目也仅仅只剩下几十部流传存世。湖南花鼓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湖南花鼓戏经过千余年的历史,一路发展壮大,在今天,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步入了衰退之路,经过分析,我认为,造成湖南花鼓戏如今严峻的现状并走向衰退的原因有七点:1、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湖南花鼓戏很多老一辈的有名艺术家已经逝世,而新一代艺术家的成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而在形式并不太好的花鼓戏市场条件下,很多戏曲人才宁愿改行也不再从事花鼓戏表演这条路。2、落后的管理模式;湖南花鼓戏剧团中很少采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一般还处于建立之初的管理模式之中:剧团基本没有自主权,而且在剧团内部还有很多的腐败现象。这样,也造成了许多花鼓戏演员的流失。3、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内容和题材上的创新较少,最重要的是它没有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赋予湖南花鼓戏新时代的内涵。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发展飞速,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发展着,陈词滥调的湖南花鼓戏在现代市场中已经很难符合人们的口味了。4、剧团方面不注重宣传;随着时间 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新一代的年轻湖南人民对湖南花鼓戏并不是非常了解有些甚至根本没听过湖南花鼓戏,在这种社会现状下,花鼓戏剧团对花鼓戏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就直接导致了青年人对湖南花鼓戏不了解而产生的排斥感,青年人这一大块潜在听众和消费者就白白被埋没了。5、传承方式极其落后;湖南花鼓戏的传承方式仍采用从老一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口传心授的模式。显然,这种传承方式在老一辈艺术家不断逝世而新一辈艺术家难以培养的社会大局面下市非常不合理的,这样落后的传承方式将进一步导致湖南花鼓戏人才的流失和断层的继续扩大。6、社会大发展,人们欣赏观念和娱乐活动的变化;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活动基本都是在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等直观可视化较高的媒体上进行,而湖南花鼓戏这种古老而又遥远的娱乐活动显然与现代人民的欣赏观念不相符合。7、政府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的忽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都把其工作中心完完全全的放在经济发展建设之上,而文化建设这一块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建树。对于湖南花鼓戏,政府既没有看见他的发展现状,也没有规划他的发展前途,极少的资金援助,大有任其自生自灭之势。然而,政府才是湖南花鼓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保护的强力后盾,如果政府不加强对湖南花鼓戏的关心,湖南花鼓戏很有可能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之中。